顛覆性創新時代的到來,更加凸顯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各大城市加速建設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科技創新中心,以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為抓手,集聚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筆者進入東灘智庫以來,做過多個科技園區咨詢項目,對眾多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案例做過研究,這里從發展要素視角對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做些總結。
一、堅持一大核心理念
“沒有高品質的城市化就沒有高科技的產業化”。產業園區以前的發展邏輯是“人才跟著產業走”,而現在已經演變成“產業跟著人才走,人才跟著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走”。因此,打造高品質環境成為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需要引入國際高水平人才的園區,必須要有國際化的城市配套做支撐。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高品質生活:需要提供面向科學家、高級技術人才、產業工人等不同產業群體的品質居住空間、商業購物空間、醫療教育空間、文體休閑空間等,營造同步全球化的理想生活場景。
高標準生態:從智慧化污水及固廢處理、智慧化能源管理、慢行交通體系等方面打造零碳園區,同時注重景觀和生物的多樣性,營造為觀鳥、釣魚的生態空間;構建多類型、多層次、多功能的公園群落,作為休閑、運動的空間。
高水平治理:國際化的設施必須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服務和管理水平。需要組建或引入專業化的管理和服務團隊、打造智慧高效的園區管理平臺、舉辦各種交流活動形成高度開放的園區社群環境。
二、立足兩大發展視野
筆者認為,要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產業園區,必然要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這就要求園區發展要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園區經濟全面發展。
國際視野:要探索開放創新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通過發展國際化產業、國際化人才、國際化服務、國際化設施等方式,增強園區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創新要素的能力。
國內視野:要主動對接融入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攻克“卡脖子”技術、補齊重點產業鏈、提升供應鏈水平等方面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為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水平作貢獻。
三、發揮三大主體力量
通過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合力打造創新平臺,是國內外一流園區推動技術創新及技術轉化的關鍵手段。所以產業園區發展需要統籌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方力量,構建政產研“金三角”模式,完善三者之間的良性高效互動機制,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體系,縮短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化周期。
政府部門:核心職能是維持游戲規則和協調各方關系。如出臺相關鼓勵和引導政策、建立定期溝通聯絡機制、建立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以及舉辦各種互動、聯誼、交流活動以強化創新主體間的合作。
企業主體:是促進園區發展的直接力量。需要聚集產業龍頭企業(含企業研發部門)、創新創業企業、第三方專業服務企業等多類型主體,打造“創新企業森林”。
科研機構:是可持續的技術創新源泉。包括學術型研究機構、技術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等,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創新層級鏈。
四、保障四大要素供給
為了保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園區建設管理層面需要從設施、資金、人才、文化四個方面的為其提供要素保障,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這樣才能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賦能添智、保駕護航。
設施:通過集中布局、鏈接合作等方式,最大程度的整合包括大科學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大數據中心、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實現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資金:從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建立多層次基金體系,以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企業層面是指園區的開發運營主體,需要聯合創投資本、社會資本,成立產業投資基金,以基金投資實現優質項目的招引。政府層面則要積極爭取相關扶持政策及省市級現有產業基金的支持。
人才:要建立覆蓋“畢業生、高技術人員、管理精英、領軍人才”的多元化、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運用“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園區”的人才教育新模式,以成立聯合大學、校企聯合培養、導師人才共享的方式,打造適應園區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隊伍。
文化:以小品、載體、活動、場景等多種形式滲透到各種環境中,不同程度上對激發創新形成重要影響。如園區內設施無處不在的科研裝置和藝術小品;引入知名設計師打造音樂廳、圖書館等地標建筑,增進交流;舉辦各種形式的思想碰撞、協同創新活動,激發創新靈感;營造運動、藝術等休閑場景,培養興趣、愉悅心情等。
五、構筑五大創新功能
圍繞科技創新這一主題,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一般包含“科研、科創、科技、科教、科貿”五大功能,盡可能的發展多個功能并形成集群效應,輻射帶動區域發展,是高科技園區構建產業生態、提高園區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關鍵。
科研:是引領前沿技術突破的動力。除了圍繞產業需求,吸引高端科研主體集聚,園區層面還需要搭建科研合作平臺來實現高端科研主體與本地企業的有機嫁接,推動委托研發、共同研發和人才培養等合作,打造科技研發基地、技術服務高地。
科創:是激發園區創新創業的活力。一流高科技園區一般采用“建載體+搭平臺+用資本+搞活動”的模式,搭建完整的科創生態體系,推動科研成果產品化、企業化、產業化。
科技:能提升區域優勢產業的實力。需要立足國內外前沿技術轉化和本地科創成果產業化,通過技術并購、產業投資、融資租賃等方式,打造以預生產、科技制造為主的科技成果先進生產示范基地,并在周邊發展承接大規模生產制造功能的產業基地,從而推動區域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提升區域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
科教:能提高專業人才保障的能力。園區需要顛覆傳統科教內容和培訓空間形式,與國際知名高校、研究院、知名企業學校、教育機構等科教主體合作,以虛擬教育、智慧教育、協同教育、定制教育等方式,打造涵蓋教育、培訓、認證等多功能的未來教育平臺,為企業和產業發展培養各類型人才。
科貿:能放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潛力。面向供應端的科研、科創機構和生產制造企業的新技術和產品以及需求端的實體企業、貿易公司,通過場景、實景、實物、視頻等多種展示方式打造國際科貿中心,并開展技術咨詢、金融服務、技術評估、專利認證等服務,促進供需雙方開展技術貿易和產品貿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